COSMOS

复杂光场与特异光学结构研究中心

詹其文

国家特聘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纳米光子学杰出教授,纳米光子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199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士,200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同年获美国代顿大学电子光学系教职,历任助理教授(2002年),终身制副教授(2008年),终身制教授(2012年),创立代顿大学纳米电子光学实验室及代顿大学Fraunhofer中心并担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场调控及其与微纳结构相互作用,纳米光子学,生物光子学,超分辨成像及纳米结构表征等。现任美国光学学会Optica副主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PhotoniX副主编,自然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自然-施普林格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编委,中国光学学会理事;由于在光场调控及微纳米光子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获选国际光电学会(SPIE)Fellow和美国光学学会(OSA)Fellow;在Advance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Nature Photonics、Nano Letters、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nophotonic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文章引用超过12000次(最高单篇引用>2750次);出版专著1部、专著章节9章;获授权美国及国际专利5项;其中高分辨椭偏成像、近场拉曼等技术转让美国及德国企业进行产业化开发。

HONOR

荣誉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于吉林大学获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2013年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获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做访问学者工作。2013年6月进入东北大学任教,2017年晋升副教授,2020年加入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纳米光子学及光场调控领域的研究工作。基于强聚焦光学系统聚焦将轨道角动量光束为具有高度局域特性的超手性“光针”,实现圆二色信号强度及空间分辨能力的同时提升。提出基于双曲超材料的光子“彩虹俘获”结构,并对其中的反常模式转换机制进行分析,并实现超宽带吸收结构的设计与制备。针对微结构环形芯光纤设计了可调谐的模式转换器,实现对光纤轨道角动量模式进行选择性激发。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曾担任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Scientific Reports,IEEE Photonic Journal等期刊审稿人。已发表SCI检索论文50余篇,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pplied Physics Letter、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
邮箱:hfhu@usst.edu.cn

胡海峰

教授

201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2017年公派赴美国代顿大学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2018年5月加入上海理工大学,2019年获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称号,2022年获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研究方向包括纳米光子学、光场调控、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在Nature Photonics、Science Bulletin、Nanophotonics、ACS Photonics、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撰写全英文专著章节1章,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项。
邮箱:cj@usst.edu.cn

陈建

副教授

2010年获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2016年至201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4月进入上海理工大学任教,长期从事化合物半导体太赫兹和红外探测器单元、线列及焦平面阵列器件的研制,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Scientific Report、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邮箱:llgu@usst.edu.cn

顾亮亮

讲师

2020年4月获得德国汉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加入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光学工程流动站,2023年10月出站并留校担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超快光学、时空光场调控、非线性光学等,曾在Nature Photonics、Science Bulletin、APL Photonics、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等光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项目1项。
邮箱:cao.qian@usst.edu.cn

曹前

副研究员

201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1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1年在深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期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2022年1月进入上海理工大学任教,研究方向包括纳米光子学、自旋光子学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Nanophotonics、ACS Photonics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项目1项。
邮箱:xrlei@usst.edu.cn

雷欣瑞

特聘教授

2015年获湖南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18年获重庆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22年6月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22年8月进入上海理工大学任教,研究方向包括相干衍射成像,、相位恢复技术、波前整形与光场调控等,在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Photonic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
邮箱:liuyuanyuan@usst.edu.cn

刘远远

讲师

2017年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理科试验班)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22年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22年9月进入上海理工大学任教,研究方向包括集成光电子学、纳米光子学等,在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篇。
邮箱:liujiachen@usst.edu.cn

刘家辰

讲师

2017年获西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22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22年9月加入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光学工程流动站,研究方向包括奇点光学、光场拓扑调控等,曾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Photonics、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邮箱:jzzhong@usst.edu.cn

钟进展

沪江博士后

2019年1月获南非金山大学博士学位,导师Andrew Forbes 教授,同年6月加入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包括结构光激光器、新型激光腔理论、非线性光学等,曾在Nature Photonics, Physical Review Applied, Optics Expres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项目1项。

Hend Sroor

出站博士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及博士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与IBM Watson实验室合作,主要从事硅基集成光学和硅基非线性光子学的研究,后任职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在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和微纳技术实验室(MNTL)担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三维光子集成技术、化合物半导体微纳加工工艺、基于反量子点的第三代光伏器件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目前担任苏州海光芯创(CreaLights)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三维集成光学,硅基纳米光子学,有源半导体光电器件,光纤通信技术,近场光学和生物光子学。

陈晓刚

兼职教授(Adjunct Faculty)